作者: 王燕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6-28 09:47
“我要帶領群眾致富,過上好日子!”在曹縣大集鎮(zhèn)孫莊村,村黨總支書記孫學平用30年時光,把這個曾經“光棍多、老人多、留守兒童多”的“三多村”轉變?yōu)椤扒嗄甓?、企業(yè)多、收入多”的新“三多”明星村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擔當。
勇闖甘蔗致富路
1992年,孫學平初任孫莊村黨支部書記。彼時,村里坑洼狹窄的土路讓車輛寸步難行;村里開會沒有固定的辦公室,只能擠在老支書家里;3萬多元的債務,更如巨石般壓在肩頭。望著村里留守的老人與孩童,他心里憋著一股勁,許下諾言:“孫莊村不會一直窮下去,我一定要帶著群眾脫貧致富!”
當時,村里有幾戶人家種植的“北方小甘蔗”俏銷市場。孫學平嗅到商機,動員村民改種甘蔗,迎來的卻是白眼:“你才種了幾年地,就來指揮大家。”孫學平不辯解,率先試種,年底收入比種糧翻了一番。眼見收益可觀,村民紛紛效仿,當年全村畝均收入從400元躍升至1000多元。孫學平用自己敢于創(chuàng)新、敢想敢試的頭腦,踐行了諾言。
黃土地長出“金疙瘩”
1995年,孫學平在濰坊壽光考察時,被當地繁榮的蔬菜產業(yè)深深震撼。“我就要讓黃土地長出‘金疙瘩’!”他向村民許下新的承諾。
然而,老父親卻潑來冷水:“大伙手里剛有點閑錢,你又瞎折騰,萬一鬧饑荒,手里沒有糧食咋辦?”孫學平二話不說,帶著幾個反對最強烈的代表到壽光實地參觀?;貋砗?,大家思想動搖了,決定試一試。就這樣,孫學平帶領大家走上了蔬菜種植的道路。
缺技術,孫學平請來縣農業(yè)專家駐村指導;沒水電,他帶頭打井架線;路不通,他組織修路搭橋、興建批發(fā)市場……憑著“遇水搭橋、逢山開路”的韌勁和闖勁,孫學平帶領群眾硬是走上了一條共同發(fā)展的致富路,讓鄉(xiāng)村振興的美好愿景在田野間落地生根。1998年,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000元,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生產專業(yè)村。
鍵盤上敲出淘寶村
2013年,鄰村丁樓村通過發(fā)展電商致富的消息,觸動了孫學平。反觀自己村的村民,風吹日曬十分辛苦,收入遠不及別人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。孫學平召開黨員會議,打算帶領群眾轉型做電商。
“這電商看不見摸不著,是個啥東西?”“咱生來就是拿鋤頭的,玩不了電腦!”面對大家的質疑,孫學平鏗鏘有力地說:“誰說農民只能拿鋤頭!我就要讓你們不用風吹日曬也能發(fā)家致富!”
帶著第三個諾言,孫學平帶領村民到丁樓村電商戶家里參觀學習,大家的熱情和信心都被點燃了。村民們放下鋤頭,拿起鼠標,開始“觸網”。已經40多歲的孫學平帶領村里的年輕人到鄰村邊打工邊學習。很快,村里不僅出現了第一批電商“生力軍”,還有30余名大學生陸續(xù)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。
一個網店帶一戶、一戶帶一街、一街帶一村、一村帶一鎮(zhèn),孫莊村以星火燎原之勢發(fā)展電商產業(yè)。如今,全村80%的村民投身淘寶演出服產業(yè)鏈,擁有淘寶、天貓店2400多個,360多家企業(yè)扎根發(fā)展,20多家物流快遞駐村設點,解決了1600多人的就業(yè)問題。孫莊村成功轉型為“淘寶孫莊”,點亮了村民的致富夢想。
從青蔥歲月到兩鬢染霜,孫學平用三句誓言、三次跨越,兌現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的承諾。他信心滿滿地說:“只要干得動,我就繼續(xù)帶領群眾致富,為助推鄉(xiāng)村振興、實現共同富裕作出應有的貢獻?!?/p>
記者 王燕